当前位置: 主页 > 精益制造 > 制造执行MES >

为传统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民盟中央

2019-03-11 10:57 [制造执行MES] 来源于:人民政协网
导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技术水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安排第一位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说起制造业,人们的传统印象可能是劳动密集、技术设备陈旧,车间里噪音隆隆。但民盟中央关于智能制造的一项调研,刷新了调研组的传统观念。“一尘不染的白色玻璃厂房里几乎没有工人,一个个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按照电脑指令操作,只通过外观我们甚至不能想象这是一家制造企业。” 调研组成员告诉记者,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融入数字化元素,可以说今天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
数字化技术研发最终要落到应用上
“数字化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是发展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主要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因此,此次民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党派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将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的抓手,放在数字化制造上。
调研中,民盟中央发现我国在数字化制造转型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
调研显示,近几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32.9%,规模为27.2万亿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超过50%的比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相对于空间,我国国内经济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期,外部受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企业面临着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在数字化制造等领域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民盟中央认为,企业在转型期的压力,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够,使得企业在实现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困难重重。
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最终还是要落到应用上,但调研中发现,靠近消费者的行业数字化应用程度较高,很多已经接近或成为数字化原生企业;但信息化投入较大、创新动力强的行业,如教育,数字化程度有一定积累,但面临较集中的问题;再到依赖资源和行政推动的行业,如政府机构和制造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民盟中央看来,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应用程度各不相同,工业企业或者制造业当中,有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转型,但大多是局限在个别的环节,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服务的整体链条不通畅,数字化技术转换率还是偏低。
数字化制造最核心之处在于人才培养
“最重要的问题是数字化制造的人才短缺”民盟中央提出,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人才成为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但据测算,到2020年,全球数字人才都将面临严重不足的问题,届时30%的技术岗位将出现空缺。即便在今天,人们认为最大的技术挑战不是数据安全,也不是投资的需求,而是缺乏有资质的员工。
制造业动能转换正在关键期,“数字化”如何真正为制造业插上翅膀?
民盟中央为此建议,要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在社会上形成更强的数字化转型氛围,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政府可以从宏观角度制定企业数字化改造政策,从规划、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制造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制造产业技术进步,优化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局部试点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打造行业和地区样板,让其他企业见识到数字化加工的巨大优势和显著效果,从而带动整个制造业进行深入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要解决核心技术研究以及转化问题,民盟中央认为,还是要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和技术转化。针对当前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高性能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化制造技术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针对这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促进以高校和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研究型单位将技术成果向有应用需求的企业进行转化,在技术创新和企业需求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通过转化应用为企业和高校带来红利,促进技术的更新和完善,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制造最核心的就是人才的培养,这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民盟中央建言的重要方面。“应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强化技能培训,搭建智能制造人才服务平台,适应制造企业不同层次、方面的需求。高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应立足制造企业需求,同步采用‘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编辑:admin)

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