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两化融合 >

“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

2015-09-14 15:16 [两化融合] 来源于:南方日报
导读:以“智能工厂”助推“广东智造”须练七大内功

    以“智能工厂”助推“广东智造”须练七大内功

  近日《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颁布实施,为“广东制造”转向“广东智造”,推动全省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指明了方向。广东制造业企业要勇于搭载这一政策顺风车,积极谋变,探路智能化转型,建立顺应时代潮流的智能工厂,弯道超车站上“微笑曲线”更高端,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智能工厂”是现代企业“两化融合”的最新阶段,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

  “智能工厂”是现代企业“两化融合”的最新阶段,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及生产体系,使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全环节更加紧密,形成生产链、服务链与价值链快速联动的新态势,实现“个性化”与“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高度重视这一趋势,不断加快新型网络化智能工厂的发展步伐,把握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主动权。特别是以“德国工业4.0”与“美国CPS(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生产方式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德国在推动工业4.0这一国策时,通过重点推动智能工厂项目,对于信息技术、生产物流管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D技术、电子嵌入式系统技术等整个制造产业链产生颠覆性变化,由此全方位提升德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我省“传统工厂”亟待向“智能工厂”模式转变

  我省大部分制造企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传统工厂”发展阶段,大量核心技术如制造业操作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传感器、制造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器、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工业软件等仍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车间自动化水平不高,缺乏高效管理,产业链协同平台和信息集成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与此同时也面临交货期却越来越短,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或半定制化生产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生产线提出了较高柔性要求等问题,还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约束加剧等外部冲击,迫使全省制造企业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由“传统工厂”模式转向“智能工厂”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广泛互联、信息交互、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手段,拉动传统制造往智能制造方向升级,从而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并实现更低的制造成本。

  “智能工厂”建设需要苦练七大内功

  在汹涌的“智造”浪潮中,我省不少传统企业主动出击,探路智能化转型。目前东莞已有六成工业企业陆续开展“机器换人”,佛山海尔洗衣机互联网工厂也建成了行业首个精密装配机器人社区。总体而言,我省企业迈向“工业4.0”,建造“智能工厂”还需要苦练七个方面的内功。

  一是在企业战略层面,要全面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全面深化应用战略-模式-流程理念和ERP系统,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整体智能化、互联网化。

  二是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要积极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业软件、加工设备和测控装置为一体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还要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三是在研发方面,要探索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D显示、移动O2O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收集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全球各方设计研发者之间的协同共享,通过众包设计研发及云制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四是在设备智能化改造方面,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改造升级现有各类普通机床和生产线的数控功能、数控化率和联网率,推动生产设备互联、设备与产品互联,建设自动化车间。

  五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打破重硬件轻软件的惯性思维,要大幅增加企业在研究、咨询、培训、规划、实施、监理和售后服务等软性方面的资金预算。

  六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持续开展包括智能制造专题在内的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受训人员的业绩、奖惩和发展实行联动管理,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七是在行业合作方面,大型企业集团要积极建设云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admin)

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